今年的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科技工作者。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不畏艰险、执着追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呵护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成长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科技实力快速攀升,体制改革加速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我国科技事业进行了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谋划,部署推动了事关科技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科技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名副其实的第一动力。
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1.9万件增至2021年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十年来,中国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国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十年来,中国坚持以改革促创新,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正在扎实推进。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地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十年来,中国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开放合作是科技支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十年来,中国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愿与更多国家科技同行交流合作,并努力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科技的贡献。
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从《求是》杂志文章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到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再到国家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是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的前提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要求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数字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全面深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了9.7%的高位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约6.7个百分点。各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2020年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全国领先,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速全国领先。在创新高地北京,2022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
在持续加码的稳增长政策刺激下,我国数字经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近期,北京、江苏、江西、云南、武汉、西安等地纷纷出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条例或措施,擘画各地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行动线路图”。2021年8月,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发布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取得积极进展。近日,北京市经信局正式发布《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六个“一批”工作目标:利用2~3年时间,制定一批数据要素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开放一批数据创新应用的特色示范场景,推动一批数字经济国家试点任务率先落地,出台一批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快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数据服务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国率先建成活跃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据要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发挥,将北京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和创新高地。
“智库观中国”聚焦地理信息产业,服务数字中国建设
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及产业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和力量,不仅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孪生、数字治理、数字乡村、数字生活以及各类数字化场景中应用广泛,为数字中国各项构想规划的落地实施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规模迅速扩张,竞争力逐步提高,202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890亿元,产业发展总体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5月20日,联合国秘书处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在浙江德清正式成立。创新中心的落地,一方面,有利于深化我国同联合国在全球地理信息领域的合作,以更务实的举措参与和支持联合国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和服务,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国声智库和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主导的“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聚焦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整合链接“智、政、产、学、研、媒”禀赋资源,打造智慧科学产业生态链,以智慧科学决策引领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智库观数据”重点观察、赋能和服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助力科技创新成果保护运用转化,为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数字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贡献力量。
苍穹数码是我国领先的时空信息平台及产品供应商、数字政府及智慧产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咨询服务商,为政府、国防、企业赋能空间信息化和数字治理能力。苍穹数码在业内率先打通地理信息全产业链,在信息化相关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享誉“科技创新企业”称号。
知识产权是对知识经济产品财产权利的认定。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资产,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石。苍穹数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期专注于国产自主可控地理信息平台的研制与应用开发,经过20多年积累与沉淀,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截至目前,苍穹数码成功获得及申请专利43项、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品460余项、参与制定标准规范30余项,研制出苍穹地理信息平台(KQGIS),开发了智慧遥感综合服务平台、卫星导航定位及定向平台、图文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等几百种软硬件产品,为我国地理信息核心技术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产权产业化是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苍穹数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强大动力。20多年来,苍穹数码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系列产品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智慧城市、农业、应急、住建、水利、林业、海洋、生态环境、民政、国防等多个重点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苍穹地理信息平台(KQGIS)是国内首个全国产化地理信息平台,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替代国外商品化GIS的产品,也是目前对国产软硬件环境兼容性领先的GIS平台之一。尤其是对国产芯片的支持,以及在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方面走在国内同类产品前列,2019年被纳入中央国家机关软件协议供货采购目录。
实景三维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是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苍穹数码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要求,在继承苍穹地理信息平台、苍穹遥感智能服务平台等核心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研发了苍穹实景三维管理平台,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从地理场景生产、实体生产、实景三维展示、按需数据组装、实体数据服务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苍穹数码实景三维系列产品已在安徽省黄山市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数字乡村治理、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等方面得到应用,有效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黄山市数字政府、智慧社会建设提供了三维数据支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今年4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和苍穹数码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数字地球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领域形成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共建“星云苍穹数字地球实验室”。此前,上海市测绘院、华东师范大学与苍穹数码联合组建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自然资源管理要求建设,聚焦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前沿,搭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大数据建设、管理、计算和应用领域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平台。中国测绘学会和苍穹数码联合举办两届“苍穹杯”全国大学生空间信息技术大赛,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地理信息人才。
面向“十四五”时期,苍穹数码将紧紧抓住数字中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建设和新基建项目实施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地理信息平台研发力度,打造以苍穹地理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生态圈,努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标杆企业,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基础,推动我国国产化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智慧中国》杂志社大数据中心、国声智库大数据课题组